好书推荐 | 《中国图书馆学史》

从古老的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中华文明的火种是通过一座座藏书楼、一位位藏书家保留下来的。从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起,中国便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与整理理论,这成为滋养中国图书馆学产生、发展的土壤。清末,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传入中国,在融合中国传统藏书“措理之术”的基础上,完成其中国化和学科化的进程,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在中国生根发芽。

 

今天,当数字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我们如何理解那些守护知识的古老智慧?又如何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未来图书馆建设的答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图书馆学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余光教授领衔历时十余载倾力打造《中国图书馆学史》

专家推荐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对学科史进行了丰富、完整、深邃的探索,并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王余光教授科研团队的最新学术创获——十卷本《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出版对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增强了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同感,对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张久珍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主任

学术史研究是学科自立于学科之林的重要标志,学术史研究的目标就是以史为鉴,用理论指导学科未来,升华图书馆学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图书馆学史》就是在发挥这种作用。           

                     ——倪晓建  首都图书馆原馆长

作为近代学术之林一员的图书馆学,具有鲜明的文献依赖型学科特性,研究学科学术史,首先应当把握此点,《中国图书馆学史》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系统梳理了数千年来关于文献收藏与整理的学问,在梳理图书馆学学术发展、寻找学术初心、把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王子舟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十卷本《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出版为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吴澍时 《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

王余光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团队精研十载而成的十卷本《中国图书馆学史》,在图书馆学亟须廓清内涵边界、夯实学科理论根基、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坚定学科自信、振兴学科发展的当下,由安徽教育出版社隆重出版,可谓解疑除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之巨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幼华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编辑推荐

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编织出一幅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壮丽画卷。从甲骨典藏到现代图书馆,从官府藏书到公共图书馆,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对知识的珍视与传承。

史料翔实,考证严谨: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图书馆学思想、制度、技术、人物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本书不仅关注中国传统图书馆学,还注重吸收西方图书馆学的优秀成果,并进行比较研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继往开来,启迪未来: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的指引。相信本书将成为图书馆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为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装帧精美,印制精良:封面上藏书楼的剪影勾勒出飞檐斗拱的东方建筑韵律,书封侧边处特别设计繁体字“書”的立体浮雕,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叙事。翻开封面,半透明布纹纸后是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书楼(图书馆)的图片,给人以典雅精致之感。内文选用优质纯质纸,珍贵古籍书影、历史图片印刷精美,色彩还原度高,极具收藏价值。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反映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新”与“旧”、“中”与“西”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

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分为十卷:古代部分五卷,分别为《绪论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图书馆学史》《隋唐五代图书馆学史》《宋辽夏金元图书馆学史》《明代图书馆学史》《清代图书馆学史》;民国部分五卷,分别为《民国图书馆学理论》《民国图书馆学教育》《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民国图书馆学学者》《民国文献学学者》。其中,“绪论”阐释了中国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史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确立研究的疆域与边界,构建全书总体框架。《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图书馆学史》至《清代图书馆学史》,为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古代部分,分五个阶段论述每个时期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成就、代表人物,重点梳理各时期藏书管理与藏书整理思想、理论。民国是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既有对传统藏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与继承,更有随近代学科体系建构而形成的新领域、新思想,在形塑学科体系结构、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本书的研究重点。故在民国阶段,按照专题进行了进一步细分,以一卷篇幅总论民国图书馆学发展背景、理论进展、学科建制;再择取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学术团体、图书馆学与文献学学者等不同侧面,多维度展现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面貌与主要成就,力求揭示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构与转型的路径及其发展的内在机理。

作者简介

王余光(主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监事长,全国图书馆学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图书馆学、文献学、阅读文化与现代出版业。代表著作有《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历史文献学》、《文献学与文献学家》、《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合著)、《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等。主编《中国图书馆史》(古代藏书卷)、《中国阅读通史》(10卷)等,参撰《中国藏书通史》等。其中,《中国阅读通史》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熊  静(副主编):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委员,阅读史研究专业组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图书馆学史、阅读文化与阅读史、目录学。代表著作有《清代内府曲本研究》《中国阅读的历史与传统》等,参著《中国阅读通史》(10卷本)等。其中,《中国阅读的历史与传统》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培训指定教材。个人曾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年国际化人才称号。

吴永贵(副主编):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图书馆学、民国出版史、出版文化。代表著作有《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合著)、《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等,参编《中国期刊史》等。所编《中国出版史》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个人荣获湖北省出版科研学人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