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主创团队见面会成功举办

5月7日下午,由信息管理系团委、中国语言文学系团委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团支部共同举办的《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主创团队见面会在人文学苑成功举办。

近期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在热演的《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吸引了广大戏剧爱好者的目光,本次见面会邀请该剧的主创团队到场,与在座的老师同学分享戏剧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戏剧鉴赏的经验,加深了老师同学们对话剧艺术的理解。当日到场的主创团队嘉宾有:《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文学策划范党辉,导演班赞,主演孙翌琳、徐白晓、王佳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团支书亓华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团委书记李派、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团委书记安晶丹等也出席了见面会。

见面会开场,主持人向在座同学介绍了丁西林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和北大、信息管理系及中文系的深厚渊源。

 
主持人介绍丁西林先生

见面会的第一个环节,是由导演班赞与文学策划范党辉向家介绍该剧创作背后的故事。两人不仅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贤伉俪,两人分享中恰到好处的互动为现场带来阵阵欢声笑语。

在谈到为何要将丁西林先生的戏剧文学搬上舞台时,班赞导演回忆道,他在大学时就对丁先生的戏剧充满喜爱,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对感情理解的加深,更能体会丁先生剧作中微妙的情感,再加上丁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上举重若轻的地位及其作品与北京人艺创作风格的契合性,他因此决定将先生的作品搬上舞台。对于剧目的选择与安排,班赞导演认为,三部剧的节奏不尽相同,第一部较为平淡,第二部略偏风趣,而第三部更为跳脱欢乐,节奏逐步加快,情感层层递进,如此安排能给观众带来更流畅的观感。

喜剧的表达是班赞导演在排演丁先生戏剧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他认为喜剧不应该是为了逗乐观众而哗众取宠,真正要做的是从丁先生的剧本中升华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幽默和智慧。

 
班赞导演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范党辉老师作为文学策划,更多地探讨了这部戏反映的精神内涵。

在分享之初,她提到北京人艺导演和演员的特点——“导的比说的好,演的比说的好”,并肯定了这部剧的创作价值与演出水平。

谈及丁西林先生剧本背后的精神内核,她认为这部剧在五四一百周年之际来到北大是恰逢其时的。在她看来,丁先生的戏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五四的理解,剧本中体现了当时具有开创性的人际关系的探索、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以及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与五四精神的内核是相一致的。

谈及个人的经历,她认为这个作品也是她与爱人情感关系的投射,从相识、相恋到相依的关系变迁都在戏中反映出来,这也是范老师与班导人生经历的体现。

谈到作品本身,她说道,今天是该作品的第92次演出,这对于一部小剧场话剧来说,无论在市场反响还是在作品质量上都是值得骄傲的。这部作品沟通了大江南北,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最后她总结到,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应该到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范党辉老师分享

见面会的第二个环节是由该剧主演分享个人的演出经历与感受。

主演孙翌琳提到,自己在演出这部剧的时候一直处于非常享受的状态,她与同事们在每一次演出之后都会继续讨论与探索,希望能对这部剧有更新鲜、更深入的表达。

谈及如何鉴赏话剧时,主演徐白晓风趣地用“就是看”三个字做了回答。他回忆起十几年前第一次从人艺到北大的颠簸而漫长的路程,对比今日的便捷,笑谈现在北大与人艺的距离拉近了,想要更好的鉴赏话剧,欢迎来到北京人艺进行欣赏。似乎有广告嫌疑但又不无道理的幽默回答赢得了在场的掌声与笑声。同时,他认为出演这部剧是自己演艺生涯中的一次突破,剧中他首次反串出演,以青年之身扮演老太太的角色,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

主演王佳骏主要谈及对北大与北京人艺合作空间的思考,他认为演员在拿到剧本的时候就是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他希望有机会能够来到北大了解更多文学上的学术知识,加深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去到人艺欣赏话剧艺术,加深对文学的理解。

 
主演孙翌琳分享话剧演绎的经历和感受

见面会的最后是问答互动环节。听完主创团队的分享后,场下观众十分踊跃,向主创团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双方交流频频,现场氛围十分融洽。

 
观众与主创团队交流

生活如水,亦有微澜。这八个字是丁先生戏剧创作的写照,也是本次创作分享会的主题。分享会已经结束,但其间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艺术知识将会给在场师生带来更深的思考。

 
主创团队与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撰稿:信息管理系团学联实践部